最大切應力與流場邊界的關系構造一復變函數f(z)=u+iv=x-iy。假定足夠光滑,將作為區(qū)域D內的調和函數,可知f(z)在區(qū)域D內滿足柯西-黎曼條件,即ux=vy,uy=-vx(8)故f(z)是區(qū)域D內的解析函數。若f(z)在區(qū)域D內不恒為常數,根據最大模原理:預應力施加原則。試驗過程中,模型所施加的預應力大小,應以錨桿端點附近巖板不產生強應力集中、畸形突變位移以及上覆巖板不產生豎向位移為前提;此外,還應確保模型上覆巖板表面節(jié)點不產生反方向水平位移,從而減小試驗中因邊界條件取舍引起的人為誤差,提高試驗精度。
層狀裂隙巖體、類板裂介質巖體結構會嚴重影響工程
巖體的穩(wěn)定性,而合理布設預應力錨桿,將會提高此類工程巖體的整體穩(wěn)定性。預應力錨桿的布設角度、錨桿所施加的預應力量級(噸位)應當根據試驗或工程類比的方法選擇。本試驗表明:層狀裂隙巖體中,預應力錨桿相應的優(yōu)化布設角度宜在45,75之間選擇;錨桿預應力量級(噸位)的選擇,對層狀裂隙巖體的錨固效果有較大的影響。
試驗模型是自然界力學介質結構簡化的結果,邊界條件的合理取舍,對于試驗結果的可靠度有控制作用。試驗過程中,應確保模型受力方式及約束條件對模型整體位移的影響被剔除。試驗中僅考慮了單一軟弱夾層的層狀裂隙巖體結構。涉及多軟弱夾層、夾層力學性能差異懸殊及巖層產狀突變等問題的層狀裂隙巖體,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