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筒安裝允許偏差序號檢查項目允許偏差(mm)1鍋筒標高52鍋筒與基礎中心線53鍋筒水平度24上、下鍋筒間距離-205上、下鍋筒間中心線22.2.2上鍋筒就位時以經緯儀配合找正上鍋筒的橫向中心線,其縱向中心線、水平度、中心標高通過4個調整螺栓加以調整,如。
調整支座示意試脹試脹除應掌握操作方法、熟悉機械性能外,還應達到以下三個目的:(1)找出脹管器每緊固一圈,管外徑的增大值;(2)找出終脹后鍋筒內、外管子的伸長量;(3)對最小脹管率和允許過脹的最大脹管率進行單管水壓試驗。
校管對流管兩個脹接端的中心線允許偏差為2mm,工裝前應在平臺上按1B1的比例畫出大樣,逐根進行冷態(tài)調校,防止工裝困難或脹接時偏脹,調校方法。對流管固定對保證爐管間距和管列的平整度,在調整好爐管在下鍋筒內的伸出長度后,至少應使用兩道固定桿固定爐管,每根爐管和固定桿應單獨捆扎,固定桿。
管列固定桿脹接順序對流管束脹接順序:先進行基準管脹接施工,再進行縱向管列的脹接施工,最后進行側墻的脹接施工。脹接作業(yè)方向按反對稱法施工,防止累積脹接力使鍋筒發(fā)生偏移,脹接方向。管列脹接順序上、下鍋筒的脹接順序:先初脹、終脹下鍋筒,再初脹上鍋筒,切割上鍋筒內管端多余長度后,最后終脹上鍋筒。終脹上鍋筒時,爐管在兩鍋筒間有22.5mm的延伸量被約束,在這種狀態(tài)下,側水冷壁上、下集箱通過連接板分別與上、下鍋筒護板相焊,而正常運行時,側水冷壁向上的膨脹量比對流管束多2.5mm,終脹上鍋時對流管束被約束的延伸量正好彌補正常運行時側水冷壁比對流管束多的膨脹量,使鍋爐整體同步向上膨脹。
脹接中的常見問題管孔溝槽內的油脂等雜物,使用常用工具很難清理干凈,使用自制的清理管孔專用工具,不僅保證了清理質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清理管孔專用工具測量終脹外徑時,沿鍋筒軸向側量值比沿鍋筒周向測量值小0.05mm左右,有的甚至達到0.2mm,為了保證最小脹管率,終脹外徑值應以鍋筒軸向測量值為準。
終脹后,仔細觀察鍋筒外壁管子被擠出烏黑發(fā)亮的長度,來大致判別其脹管率的大小,下鍋筒一般在1.52mm之間,上鍋筒一般在22.5mm之間,此值如果過大,則脹管率偏大;如果過小,則脹管率偏??;如果為0,則又分三種情況:(1)初脹時未完全取消管孔與管壁之間的間隙;(2)終脹時,脹管器進入管孔內后被損壞;(3)管內加工面長度太短,形成了/凸臺0.
鍋筒管孔的橢圓度允許偏差為0.3mm,當個別管孔實際偏差大于此值時,現場很難修復,如果不修復,則應保證小徑方向的最大脹管率不超過允許過脹值;大徑方向最小脹管率不低于最小脹管率。風動馬達驅動割管器切割管端多余長度時,僅僅依靠人工手扶風動馬達,很難得到滿意的端面切割質量和速度,制作一簡易門形架,通過脹管器與鍋筒相連,巧妙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割管操作示意工地安裝件應逐一檢查隔煙墻密封條與爐管之間的焊縫,防止焊接時因電流過大擊穿爐管;待水壓試驗發(fā)現時,因位置狹窄,很難修復。在焊接側水冷壁密封板時,應將一級過熱器盤管的4個定位塊焊在側水冷壁上,如果遺漏則無法增補。
工裝脹接冷壁管屏將脹接管端面加工成光滑過渡的圓弧面,用頂絲將兩排管撐開,待管端全部進入管孔后再逐步松開頂絲。如果使用制造廠提供的聚四氟乙烯導向頭則應謹慎,聚四氟乙烯與管孔的摩擦阻力較大,穿管比較費勁,而且聚四氧乙烯易被卡在管孔的溝槽內,無法取出,影響脹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