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先做簡單介紹
1)企業(yè)掛牌新三板后,一般首先是協(xié)議成交,即只能通過向市場報價,看市場有無買家的方式完成,該種交易模式不成熟,交易量有限;2)企業(yè)可以在已經(jīng)協(xié)議交易的基礎上,選擇做市交易。但一旦選擇了做市交易,就不允許協(xié)議交易。3)做市交易是指一個企業(yè)必須至少有兩家以上做市商(目前只有券商有資格成為做市商)。做市交易的做市商必須對市場連續(xù)雙向報價,因此做市商的引入會刺激市場交易的活躍度;同時做市商由于要自己掏錢,因此有動力選擇優(yōu)秀的企業(yè)去做市。
一、結論1:新三板處于博傻階段,目前可以閉著眼睛買新三板的做市交易股票。
新三板目前處于博傻階段,從現(xiàn)在到6月底,這個階段散戶在新三板上只要閉著眼睛買新三板做市的股票,就至少有30%以上的收益,而風險基本為零。歷史上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狀況再度上演,理由如下:
1)目前的新三板,可以預見的政策紅利如下:
政策紅利之一:競價交易的推出
根據(jù)新三板交易制度,其中明確提到了競價交易方式。但是截止目前尚未推出。所謂競價交易,就是買賣雙方報價,系統(tǒng)撮合成交,是目前A股主流的交易模式。而競價交易的股票必然只會從目前的200支做市交易的股票中選擇,因為只有做市交易的股票股東人數(shù)才最多,流動性才最好,最符合競價交易的基礎。
因此多買幾支目前做市交易的股票,就有可能買中未來進入競價交易的股票中大獎。即使沒有買入,隨著競價交易的推出,也必然帶來做市交易的普遍上漲。本來競價交易已經(jīng)在基金公司和新三板公司之間開始測試系統(tǒng),計劃6月份推出,但是由于目前市場交易太火爆,會被退遲。但是無論如何,這在2015年是必然推出的一項重大舉措。因此早布局不然不會差。
政策紅利之二:轉板制度的推出
兩會期間證監(jiān)會主席肖剛已明確提出,2015年年內將進行新三板轉班試點。也就是說在新三板掛牌一定時間后,可以轉入主板,或者中小板,創(chuàng)業(yè)板。一旦轉板制度推出,必然引起新三板的新一輪上漲。因為誰都知道A股一天4000億的成交額,與新三板一天十幾億的成交額相比空間有多大。到了A股意味著價值的二輪增值產(chǎn)生。
其實,大家也明白,一旦新三板交易非常活躍,轉不轉板其實都沒啥意義了。轉板是因為目前A股比新三板估值更高,交易更活躍,而隨著新三板的紅火,筆者覺得轉板制度倒不那么迫切了。
政策紅利之三:降低投資者門檻
新三板個人投資者開戶需要滿足開戶前一天有500萬金融資產(chǎn),否則沒有資格開戶。因此截止2014年12月31日只有4.8萬個散戶存在。新三板公司也無數(shù)次說過,新三板將降低投資者門檻,或者200萬,或者50萬。
這項政策筆者覺得,隨著新三板賺錢效應逐漸放大,是必然的。任何市場,都不會排斥新鮮血液,而散戶,無疑是最大的新鮮血液。一旦降低投資者門檻的消息落地,將帶來新一輪的新三板股票普漲。尤其是交易最活躍的做市交易股票。
政策紅利之四:分層制度推出
新三板說過無數(shù)次,要做中國的納斯達克。先不說納斯達克成立于1971年,經(jīng)過30多年才成為全球最大的交易市場。而新三板新生沒2年,就敢如此夸下???,勇氣確實可嘉。但是,納斯達克最大的特點是分層制度,分為三層,即不同活躍度,不同盈利能力的企業(yè)分成了三個層。
新三板公司也說過無數(shù)次,將要推出分層制度。層如何分,尚無定論。而分層制度的推出,必然帶來新三板市場的新一輪上漲。
政策紅利之五:更多主體成為做市商
根據(jù)證監(jiān)會《關于證券經(jīng)營機構參與全國股份轉讓系統(tǒng)相關業(yè)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實繳注冊資本1億元以上,財務狀況穩(wěn)健,且具有與開展做事業(yè)務相適應的人員、制度和信息系統(tǒng)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期貨公司子公司、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私募基金管理機構等機構經(jīng)證監(jiān)會備案后,也將可以在全國股份轉讓系統(tǒng)開展做市業(yè)務。
雖然上述規(guī)定是這樣,但是目前,只審批同意券商作為做市商,而在2015年很快,很多金融機構都會成為做市商。那么意味著更多的做市商出現(xiàn),去做市,必然加劇市場交易的活躍度,從而進一步促進股價的上漲。
政策紅利之綜述
既然有上述1-5的政策紅利存在,那么任何一個政策紅利的釋放,必然帶來新三板股票的普遍上漲,尤其是交易最活躍,最優(yōu)質的做市交易股票。政策紅利未釋放完全,所以筆者才說,現(xiàn)在是殺入新三板的好時機,越早進去,越能更好的享受政策紅利帶來的普遍上漲。
2)參與做市的企業(yè),都是券商篩選過一輪的企業(yè):
上文說到的,參與做市交易的企業(yè),是新三板最優(yōu)秀的企業(yè)。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要做市交易,需要做市商用自有資金購買一部分企業(yè)的股票開始做市。做市商先從企業(yè)買一部分股票,之后再開始向買賣雙方報價。通常的做法是假設做市商買了企業(yè)100萬股,它會拿出來1000股做市,不停地用1000股買賣雙方報價,只要有人買就提高價格繼續(xù)報價(一次漲幅最多5%),通過多次那1000股多次報價,帶來價格的不斷上漲。從而將做市商自己手中剩下的大多數(shù)沒有賣出去的帶來了價值的巨大上升,賺取利潤。
因此,從做市商的交易,做市商在答應為企業(yè)做市前,是需要去親自去企業(yè)考察,了解清楚企業(yè)確實優(yōu)秀,有前途,才會同意為它做市。因為道理很簡答,如果企業(yè)不行,那么做市商用自有資金買的企業(yè)股票賣不出去,豈不砸在自己手里了!
而做市商一旦成為企業(yè)的做市商,會一直給企業(yè)做市,除了賺取剛開始的價格上揚過程中的收益外,還會賺取隨著交易量的擴大,中間的5%的買賣價差的收益。因此,做市商是有很大的的沖動為好企業(yè)做市,并長期服務好企業(yè)的。因為好企業(yè)未來交易非常活躍的時候,做市商將能賺取更大的收益!
3)基金建倉期的巨大機會:
股票為什么上漲,這其中有一個簡單的樸素的邏輯,就是買的人多,賣的人少,帶來股票價格上揚。
根據(jù)筆者所了解的信息,目前市場上多支新三板基金開始募集,并陸續(xù)募集到位開始在新三板建倉。包括基金子公司,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公墓股權投資機構等等??傤~肯定超過100億。而且會集中在3月,4月募集完成,在4月下旬,5月開始建倉。那么,在二級市場能夠購買的,當然是優(yōu)秀的股票,而優(yōu)秀的股票,必然集中在目前做市交易這200支,那么,這么多資金來買著200支股票,能不漲嗎?
協(xié)議成交的股票中當然也有好企業(yè),但是都已經(jīng)被券商篩過一遍了,相信只剩下次好企業(yè)了。
4)散戶蜂擁而至:
隨著機構的建倉,做市交易的股票價格猛漲。目前平均市盈率已經(jīng)達到30倍,估計到60至100倍完全有可能。不要說不可能,想想當年的創(chuàng)業(yè)板,不也沖到100倍市盈率了嗎?沒有什么不可能,歷史會重演的。那么,距離現(xiàn)在30倍還有近3倍的上漲空間,而且就在2015年內實現(xiàn)。
當然,當機構賺的盤滿缽滿的時候,散戶看到賺錢效應,一定會蜂擁而至。歷來都是這樣。雖然有些殘酷,但是這必然是事實。當新三板,尤其是做市交易股票飛漲的時候,估計就是降低投資者門檻,讓更多散戶來接盤的時候,散戶的蜂擁而至,進一步推高,或者維持住高市盈率一段時間,帶來空前繁榮。
再之后,機構撤場,價格回歸理性,殺入的散戶賠錢,機構賺錢。歷史歷來如此,雖然很殘酷,但是事實??偛荒芩腥硕假嶅X吧?整個過程需要2-3年完成。
5)資金堆積的市場,空間十分巨大:
目前新三板是擊鼓傳花剛剛開始的階段。那么,意味著越早進入賺的錢越多。正是因為有門檻,所以才是少數(shù)人賺錢的時候。
讀者想一想,新三板日交易額才有10億左右,而A股市4000億。那么,如果2015年新三板的日交易額從10億上漲到500億,如果假設沒有新的企業(yè)掛牌,就意味著現(xiàn)有的股票,確切的說是做市成交的200支股票被如此眾多的圍獵,那么,不漲個3-5倍才怪呢。
市場永遠是資金堆積的。新三板賺錢效應明顯的時候,更多的資金必然蜂擁而至,再推高。而能購買的,只有做市交易股票。因為協(xié)議交易的股票在市場上很難買到,交易成功概率不大,流通性不行。而競價交易又沒有推出。
同時目前的做市交易,并不是你想買哪只股票就能夠買到的,其實市場上通過做市交易能買到的股票并不多,因此更加劇了資源的稀缺性。閉著眼睛買時,只需要注意分散風險,每個股票購買不要超過自己資金總量的5%就足夠了。
6)綜述:
通說上述五點詳細分析,其實很明顯,未來的3-6個月必然是做市交易股票瘋長的階段,這是毋庸置疑的。整個市場處于底部,處于大額基金要殺入,還沒殺入的前期。因此,3月,4月是散戶搶在機構前面,閉著眼睛買200支做市交易的股票的最佳時機。機會難得,錯過了也許五年內就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又有人說了,你說的對呀,很有道理,,但是500萬開戶門檻,我哪能買的了呀。我說,這就對了,當真正新三板沒有開戶門檻的時候,你還能賺到錢嗎?那時你就是去給別人送錢的。股市上賺錢的永遠是少數(shù),要想賺錢,就自己現(xiàn)辦法去解決這個門檻問題。其實現(xiàn)在賺取的,是后續(xù)大量資金殺入帶來的價格上揚的錢。說的直白些,就是賺取后來人殺入新三板建倉的溢價。說的更直白些,就是說,現(xiàn)在新三板是在擊鼓傳花,正因為有門檻,才能讓少數(shù)人成為擊鼓傳花的剛開始那幾手,你還不明白嗎?
而這樣的投資機會,只會出現(xiàn)在一個市場興建過程中。在歐美成熟市場肯定沒有。也就只有在中國這樣構建資本市場的時候,才會幾年出現(xiàn)一次。上一次應該是2009年創(chuàng)業(yè)板推出。已經(jīng)六年前了。
讀者,你看明白了嗎?總有人說工資收入低,股市賠錢。那么,錢被誰賺取了,對于新三板,就是這些先入者。而且越先入手,越賺的多。這是被歷史無數(shù)次證明過的。
怎么樣,趕緊殺入新三板,賺取最豐厚的利潤,割渠第一茬韭菜,淘取第一桶金,快魚吃慢魚,賺取最豐厚的利潤吧。很多時候,都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想想當年的樓市,不也是這樣一個過程嗎?